在2000-2006年的6年间,我国的奶牛存栏数从488万头增加到1401.6万头,牛奶产量从827万吨增加到3245万吨。与此同时,全国规模以上的乳品企业由337家增加到717家。由于饲料价格连年上涨,但原料奶收购价格却几年内基本未动,使我国的原料奶收购价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
按理说,原料奶价格偏低往往由两种情况造成,一是原料奶生产过剩,二是奶和奶制品消费不足。我国在前些年似乎都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况。2006年我国共进口奶粉13.49万吨和乳清粉18.46万吨,进口额分别达到2.89和1.95亿美元。如果我国的原料奶生产过剩,或者说我国乳制消费不足,那为什么要进口那么多的乳制品呢?看来,我国原料奶收购价格过低不能从“供求”方面去寻找原因。
那么,我国政府部门是否对奶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缺乏有力的措施?看来,也不是,因为党和政府领导人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曾多次对奶业生产有过重要的指示或批示。2005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4号文件),旨在规范液态奶标识从而限制奶粉和乳清粉的进口量。特别是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31号文件),指出了当前我国奶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保持和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原料奶收购价格过低并没有按照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及时调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在上述3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指导,并建立原料奶质量的第三方检测制度。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对原料奶价格的管理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对保障我国奶农的基本利益和促进我国奶牛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妥善解决我国原料奶定价问题,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BB霜排名护手瘦脸的最快方法精油保湿精华排行榜推荐评价不错28岁用什么护肤品
一是原料奶价格体系必须以法律或法规为保证。
二是原料奶定价必须以饲料价格与原料奶价格的合理比率为依据。
三是必须兼顾奶农、加工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统计部门,特别是农业管理统计部门缺乏对奶业生产的精确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奶业生产。这里可借鉴美国一种奶料价格比,并应用于原料奶定价体系中。所谓的奶料价格比,就是1千克原料奶的价值或价格可以购买多少数量的奶牛饲料。奶牛饲料是粗蛋白含量为16%(包括精料和粗料在内)的饲料,通常是指玉米、豆粕和苜蓿干草。奶料价格比以2.5为临界线,如高于2.5,奶农或奶牛场所卖出的原料奶就有利润,如低于2.5有可能发生亏损。这种奶料价格比把原料奶的收购价与同一时期的奶牛饲料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反映出原料奶价格的真实状况。美国在2002-2006年每年的奶料价格比,依次为2.60、2.61、3.10、3.23和2.56。其中2006年美国的奶料价格比在2.56的时候,奶农已经普遍感到奶牛养殖没有效益。这种奶料价格比既可为奶农提出警示,使奶农在一段时间内采取一些措施,如淘汰一些低产母牛,或设法购买低价的代用饲料;同时也可为政府部门提供依据,用以及时采取或启动牛奶价格支持政策和措施。今后我国应考虑采用这种价格指数。
首页
乳业资讯
如何妥善解决原料奶的定价问题
协会建设
乳业资讯